水滴公司赴美上市,“真面目”终被揭开

原创 2021-5-12 话题分类:消费
摘要: 水滴并不好走。

上周,水滴公司在纽交所正式挂牌,首个交易日跌幅达19.17%,本周二(5月11日),水滴公司开盘后再次下跌12.37%,整体跌幅已近30%。

说起水滴公司,很多人觉得陌生。随着“水滴公司赴美上市,股价暴跌”等相关新闻的广泛传播,不少人方才从新闻解读中了解到,原来赴美上市并惨遭“滑铁卢”的水滴公司,就是曾经一度在朋友圈高频出现的“水滴筹”的母公司。


公益还是生意?

虽然说起“水滴筹”如雷贯耳,但若非上市,很多人对于水滴公司业务构成的“真面目”,还是一无所知。

水滴公司业务由水滴筹、水滴互助、水滴保险三部分组成。其中,水滴筹负责吸引流量和获客;水滴互助用低门槛转化客户价值;水滴保险则通过向用户售卖保险获益,将流量变现。

也就是说,卖保险才是水滴公司真正的获利手段。这也解答了不少人关于“公益组织怎么还能上市”的疑问。


手绘:羽墨

而大家所熟知的水滴筹,在水滴公司的商业模式中,则是负责用户裂变的获客工具。

公众之所以熟悉水滴筹,因为它曾在朋友圈中一度高频出现。

不少人向知顿君表示,会收到私信发来的水滴筹链接,“多半是关系一般,甚至不太熟悉的”,遇到这种情况,有些人会选择视而不见,也有人会少捐赠一点钱,还有人会处于同情和爱心,继续转发水滴筹链接,从而影响更多的人。

在这样的过程中,大量用户就沉淀在了水滴公司的用户池中。而这些沉淀的用户,就是水滴保险的潜在消费群体,将保险成功卖给这些人,就是水滴公司的盈利手段。

不得不佩服,从商业模式角度来说,水滴筹真是一个好工具。因为关注弱势群体并进行经济捐赠的用户画像,大概率是有同情心、有爱心、愿意帮助他人、有一定经济基础的人群。这样的人群作为用户来说,不可谓不优质。

加之水滴筹当中各种各样真实、凄惨的案例,更是绝佳的用户教育,会让一些人意识或者潜意识感受到“保险保障的作用”。

针对这样一个群体,推销保险,还不是水到渠成的事情吗?

这一点无论是从水滴公司创始人沈南鹏的发言,还是从公司数据中,都能得到验证。

水滴公司创始人沈南鹏曾表示:“我们公司的战略是做好普惠健康险,把握住这个窗口期和先发优势。”

数据上,从2018至2020年的这三年,水滴公司的营收分别为2.38亿元、15.11亿元和30.28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256.6%。另外,2019年营收同比增加535%,2020年同比增加100%。

因此,直到水滴公司上市,不少人才恍然大悟,“原来如此!”

只是不知道用户会不会有一种“我在你的平台付出爱心和金钱,你却只想卖我保险”的感受。

想明白这一层,曾经关于水滴筹等众筹平台“医院扫楼”“医院内平台之间上演全武行”等地推乱象和负面消息,也就不足为奇了。

平台负责地推的人,虽然名义上叫志愿者,但实际上也是“无利不起早”,每一个人躺在床上的病患,对于这些地推人员来说,究竟是需要帮助的弱势群体,还是获利的工具?不敢深思。


保险代销平台,是一门好生意吗?

但无论如何,这终究是一门生意,而且已经赴美上市了,虽然眼下看,资本对于水滴公司并不十分看好,但在商言商,水滴保险从事的保险代销平台,是一门好生意吗?

在知乎上有一篇网友根据自己的经历发表的文章,题为《关于水滴保险上过的当》。

文章中,作者分享了自己在水滴保险上购买医疗险,后被拒保的经历。文章获得了一百多条点赞。

同时,不少网友在文章留言,表达了类似被拒保的经历,以及“莫名其妙被扣款”“水滴筹捐款后就被保险推销电话骚扰”“忘记缴费后保单失效且无法复效”“就是P局”等等评价。

当然,这类网友分享的真实性无从考证,但水滴作为一个保险中介平台,其对于保险产品的掌控的确有限。

因为作为保险售卖平台,保险产品本身并不是水滴自己的产品,因此对于保险产品的条例的制定和解读、产品售后、理赔等过程,几乎没有发言权。

如果你在平台买保险遇到纠纷,水滴公司一般就是起到协调的作用,但是水滴公司与京东、淘宝等电商平台解决纠纷的能力又不可同日而语,这些电商平台巨头话语权强大,如果遇到纠纷,电商平台出来主持公道,消费者的诉求往往能得到伸张。

但是在保险售卖平台领域,平台和卖家却几乎是颠倒过来。相比水滴公司,众多保险公司才是巨头,如果真遇到纠纷,在巨头面前,水滴公司的话语权如何,可想而知。

此外,保险行业在国内本身尚未十分成熟,保险平台则更是如此,正如水滴创始人沈南鹏所说,“水滴保险有先发优势”,“先发”的确是优势,但往往也意味着荆棘密布,需要蹚出一条血路。就像当年假货在淘宝横行一样,规范和治理需要一个过程,有时候过程甚至相当漫长。

在百度搜索中,以水滴保险为关键词搜索,首页就有“水滴保险可靠吗?”、“水滴保险是真的还是假的?”等问题,可见消费者对于保险行业存在的疑虑。

国内保险消费用户的疑虑,很多时候来自于保险平台的营销方式。

例如,以“首月0元”、“首月3元”为噱头,在捐款完成后推送的广告,的确能抓住一部分人害怕得病,“花费不大”的心理。

但如果是保险小白用户,很容易只关注放大的“0元”“XXXX元巨额保障”上头,而忽略了具体的保障内容和健康告知。


很难说这样的结果,是不是保险平台有意为之,但付款流程相当流程,几乎轻轻点触几下屏幕,付款过程就完成了,而且还自动开通了所谓“套餐”,按月扣款。

钱虽然扣了,但医疗险往往有最为严格的健康告知,用户任何一点健康小状况,都可能导致理赔结果的不同,甚至直接被拒赔。

除了网络,电话推销也是国内保险的重要销售渠道。国内的保险推销员工资大多与业绩挂钩,推销员在推销保险的时候,都会进行相关学习和训练,话术也有统一标准,可谓十分精巧,让消费者听起来觉得保险十分靠谱,能为自己提供全方位保障,但风险是不是都如实描述并重点告知和强调?相信如果保险推销员都能做到,就不会有消费者事后觉得“上当受骗”了。

总而言之,保险平台未来或许是不错的生意,但是在国内依然有不少问题和困难需要克服和解决,由此,水滴公司在美国上市之后的暴跌,也就解释得通了。

这种资本的反馈,很难说是暂时的,还是长期的,但从公司的商业模式和赛道来说,前路可谓漫漫。

水滴并不好走。(文/知顿)

本文为“知顿平台”(https://www.zdone.com)投稿文章,作者:知顿君,责编:青青,转载请联系授权,并注明文章原始来源。如有疑问,请您联系我们。

0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知顿slogan
2021-05-12 18:41:32
水滴公司赴美上市,“真面目”终被揭开
消费 原创

上周,水滴公司在纽交所正式挂牌,首个交易日跌幅达19.17%,本周二(5月11日),水滴公司开盘后再次下跌12.37%,整体跌幅已近30%。

说起水滴公司,很多人觉得陌生。随着“水滴公司赴美上市,股价暴跌”等相关新闻的广泛传播,不少人方才从新闻解读中了解到,原来赴美上市并惨遭“滑铁卢”的水滴公司,就是曾经一度在朋友圈高频出现的“水滴筹”的母公司。


公益还是生意?

虽然说起“水滴筹”如雷贯耳,但若非上市,很多人对于水滴公司业务构成的“真面目”,还是一无所知。

水滴公司业务由水滴筹、水滴互助、水滴保险三部分组成。其中,水滴筹负责吸引流量和获客;水滴互助用低门槛转化客户价值;水滴保险则通过向用户售卖保险获益,将流量变现。

也就是说,卖保险才是水滴公司真正的获利手段。这也解答了不少人关于“公益组织怎么还能上市”的疑问。


手绘:羽墨

而大家所熟知的水滴筹,在水滴公司的商业模式中,则是负责用户裂变的获客工具。

公众之所以熟悉水滴筹,因为它曾在朋友圈中一度高频出现。

不少人向知顿君表示,会收到私信发来的水滴筹链接,“多半是关系一般,甚至不太熟悉的”,遇到这种情况,有些人会选择视而不见,也有人会少捐赠一点钱,还有人会处于同情和爱心,继续转发水滴筹链接,从而影响更多的人。

在这样的过程中,大量用户就沉淀在了水滴公司的用户池中。而这些沉淀的用户,就是水滴保险的潜在消费群体,将保险成功卖给这些人,就是水滴公司的盈利手段。

不得不佩服,从商业模式角度来说,水滴筹真是一个好工具。因为关注弱势群体并进行经济捐赠的用户画像,大概率是有同情心、有爱心、愿意帮助他人、有一定经济基础的人群。这样的人群作为用户来说,不可谓不优质。

加之水滴筹当中各种各样真实、凄惨的案例,更是绝佳的用户教育,会让一些人意识或者潜意识感受到“保险保障的作用”。

针对这样一个群体,推销保险,还不是水到渠成的事情吗?

这一点无论是从水滴公司创始人沈南鹏的发言,还是从公司数据中,都能得到验证。

水滴公司创始人沈南鹏曾表示:“我们公司的战略是做好普惠健康险,把握住这个窗口期和先发优势。”

数据上,从2018至2020年的这三年,水滴公司的营收分别为2.38亿元、15.11亿元和30.28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256.6%。另外,2019年营收同比增加535%,2020年同比增加100%。

因此,直到水滴公司上市,不少人才恍然大悟,“原来如此!”

只是不知道用户会不会有一种“我在你的平台付出爱心和金钱,你却只想卖我保险”的感受。

想明白这一层,曾经关于水滴筹等众筹平台“医院扫楼”“医院内平台之间上演全武行”等地推乱象和负面消息,也就不足为奇了。

平台负责地推的人,虽然名义上叫志愿者,但实际上也是“无利不起早”,每一个人躺在床上的病患,对于这些地推人员来说,究竟是需要帮助的弱势群体,还是获利的工具?不敢深思。


保险代销平台,是一门好生意吗?

但无论如何,这终究是一门生意,而且已经赴美上市了,虽然眼下看,资本对于水滴公司并不十分看好,但在商言商,水滴保险从事的保险代销平台,是一门好生意吗?

在知乎上有一篇网友根据自己的经历发表的文章,题为《关于水滴保险上过的当》。

文章中,作者分享了自己在水滴保险上购买医疗险,后被拒保的经历。文章获得了一百多条点赞。

同时,不少网友在文章留言,表达了类似被拒保的经历,以及“莫名其妙被扣款”“水滴筹捐款后就被保险推销电话骚扰”“忘记缴费后保单失效且无法复效”“就是P局”等等评价。

当然,这类网友分享的真实性无从考证,但水滴作为一个保险中介平台,其对于保险产品的掌控的确有限。

因为作为保险售卖平台,保险产品本身并不是水滴自己的产品,因此对于保险产品的条例的制定和解读、产品售后、理赔等过程,几乎没有发言权。

如果你在平台买保险遇到纠纷,水滴公司一般就是起到协调的作用,但是水滴公司与京东、淘宝等电商平台解决纠纷的能力又不可同日而语,这些电商平台巨头话语权强大,如果遇到纠纷,电商平台出来主持公道,消费者的诉求往往能得到伸张。

但是在保险售卖平台领域,平台和卖家却几乎是颠倒过来。相比水滴公司,众多保险公司才是巨头,如果真遇到纠纷,在巨头面前,水滴公司的话语权如何,可想而知。

此外,保险行业在国内本身尚未十分成熟,保险平台则更是如此,正如水滴创始人沈南鹏所说,“水滴保险有先发优势”,“先发”的确是优势,但往往也意味着荆棘密布,需要蹚出一条血路。就像当年假货在淘宝横行一样,规范和治理需要一个过程,有时候过程甚至相当漫长。

在百度搜索中,以水滴保险为关键词搜索,首页就有“水滴保险可靠吗?”、“水滴保险是真的还是假的?”等问题,可见消费者对于保险行业存在的疑虑。

国内保险消费用户的疑虑,很多时候来自于保险平台的营销方式。

例如,以“首月0元”、“首月3元”为噱头,在捐款完成后推送的广告,的确能抓住一部分人害怕得病,“花费不大”的心理。

但如果是保险小白用户,很容易只关注放大的“0元”“XXXX元巨额保障”上头,而忽略了具体的保障内容和健康告知。


很难说这样的结果,是不是保险平台有意为之,但付款流程相当流程,几乎轻轻点触几下屏幕,付款过程就完成了,而且还自动开通了所谓“套餐”,按月扣款。

钱虽然扣了,但医疗险往往有最为严格的健康告知,用户任何一点健康小状况,都可能导致理赔结果的不同,甚至直接被拒赔。

除了网络,电话推销也是国内保险的重要销售渠道。国内的保险推销员工资大多与业绩挂钩,推销员在推销保险的时候,都会进行相关学习和训练,话术也有统一标准,可谓十分精巧,让消费者听起来觉得保险十分靠谱,能为自己提供全方位保障,但风险是不是都如实描述并重点告知和强调?相信如果保险推销员都能做到,就不会有消费者事后觉得“上当受骗”了。

总而言之,保险平台未来或许是不错的生意,但是在国内依然有不少问题和困难需要克服和解决,由此,水滴公司在美国上市之后的暴跌,也就解释得通了。

这种资本的反馈,很难说是暂时的,还是长期的,但从公司的商业模式和赛道来说,前路可谓漫漫。

水滴并不好走。(文/知顿)

本文作者:知顿君

好文章,需要您的鼓励

知顿slogan
下一篇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