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消费观,叫“分期付款买双鞋”

原创 2019-6-6 话题分类:消费
摘要: 从前,听人民艺术家郭德纲老师的一段相声,说的是于谦去寺里烧香,没带够钱,经理...阿不...是住持,住持说:“可以刷卡,还可以按揭哟~”当时还小,就觉得老郭真敢想、真能想,要不人家成相声大师了呢。没想到,所有的“没想到”都来源于真实又操蛋的生活。今天在看视频的时候,就发现了这样一个广告:“分期,日须12元起”,分期的对象,是一双某奢侈品牌的小白鞋!

1


从前,听人民艺术家郭德纲老师的一段相声,说的是于谦去寺里烧香,没带够钱,经理...阿不...是住持,住持说:“可以刷卡,还可以按揭哟~”


当时还小,就觉得老郭真敢想、真能想,要不人家成相声大师了呢。


没想到,所有的“没想到”都来源于真实又操蛋的生活。


今天在看视频的时候,就发现了这样一个广告:“分期,日须12元起”,分期的对象,是一双某奢侈品牌的小白鞋!



你没看错,是一双鞋...真是赤果果的消费升级,连一双鞋都可以月供了!


今天,就想聊聊这样一个消费观,大家怎么想?


先说说青峰君的看法。


第一反应就是这样的消费观念有问题,而且严重到不可思议。一定要追求与自己经济水平不符的奢侈品,就是虚荣!


月供买一双奢侈品小白鞋,简直虚荣到了极点!


我甚至马上联想到了校园贷、高利贷、利滚利、满世界被追债,以及“现在的90后负债超过收入多少多少倍”的新闻标题。


一番联想之后,突然又觉得这一番联想似曾相识,与鲁迅先生就旗袍问题,对某些劣根性的评价何其相似:“一见到短袖子,立刻想到白胳膊,立刻想到裸体,立刻想到sheng*zhi*qi,立刻想到xing*jiao,立刻想到杂交,立刻想到私生子。中国人的想象力在这一层能够如此跃进。”


这说的,不就是我吗?满脸羞愧,一身冷汗,立刻反思!


凭什么车子房子可以月供,当了房奴甚至还有牛逼哄哄的小骄傲,鞋子就不可以月供呢?


这么想,是不是犯了典型的鲁迅先生描述的劣根性,以及新时代下的传统消费观念“刻板印象”?



在“年轻人就是未来”“消费升级”的口号下,我诚惶诚恐。


所以,我们来试着聊聊,改革开放之后才有的贷款和分期付款之类的消费观,尤其是“贷款买房”和“贷款买鞋”这种看似两极端的消费观。



2


以往一说月供,一般都是房子、车子这类价格较高,普通家庭短时间不容易一次性付清的商品。


小一点的也有电脑、手机等,勒一小段时间的裤腰带就能付清的东西。


但是月供一般都有价格封顶线和价格低谷线。因为如果价格过高,每期还款基数过大,那种当量的金额,就不是普通老百姓能支配的了。


不能说,我是个壕,我就想月供一个宇宙飞船,以后隔壁老王再跟我炫耀他世界上哪个国家都去过,老子就把我在宇宙的自拍照甩他脸上。


如果金额过低,那就真不值得做什么月供了。因为辛苦一下午,捡了一分钱,这种买卖没法做。


所以现在很多的月供商品,都在价格封顶线和价格低谷线的边缘疯狂的试探。


就我们普通大众经常接触的月供价格封顶线而言,就是房贷车贷了。如今这类月供技能达成的条件越发的放宽了,但你想一步跨进这个坑那还必须具备以下几个基本条件:



1、你是个精神正常且自愿或不得已需要贷款的人类,外星人什么的不行,跑了找不着。


2、银行要觉得你借了钱能还得上,或者你给他一个你能还得上的假象...啊不...保证!比如你的工资单流水,你虽然一个月五千的工资,但你请人事主管吃了顿饭,虚开成两万元的收入证明。


3、除了你的情怀和命以外的可抵押物,你的土地、房子等等你不还钱银行就能名正言顺拿走的东西。啊呸,土地不行,土地属于全体人民。你虽然是人民,但你不是全体人民。


这些条件都具备了,你基本上就能从银行拿来几十或几百万的资产了。然后在未来的十几或几十年里,辛苦地还上几十或几百万,当然还要再加上可能比几十万几百万还要多一点的的利息给银行。


但不要心灰意冷,虽然要还很多钱,但你却能自觉的告别夜店、告别旅游、告别山珍海味,持续保持激昂的工作热情,和简朴的生活状态,这样变相的健康生活方式,也不失为一种收获...吧。


普通大众经常接触的月供价格的价格低谷线,无非也就是一部手机,一台笔记本之类的商品,花呗每个月要还几百一千的。


再省一些,几百的商品也可以分好几期的免息还款。而且,商品的种类也慢慢的扩大,涵盖了衣食住行。



3


回过头,再来看分期付款一双小白鞋的问题。


“日需12元”也就是每天还12块钱。


穿着这双鞋出去,潇洒一圈。上午4元,下午4元,晚上4元。明码标价,童叟无欺,你自己愿意就行。


优点是精确的很。缺点同样,要是没出门,就感觉这12块钱白花了。


一天花12元,穿一双鞋,估计很多人听到都是一脸懵逼,都没听说过,听说了也压根不能接受。


在这个时代,有坐拥千万房产,却一定要比较一下谁家土豆更便宜的所谓中产阶级;有月薪过万,每月油钱一千,但是不舍得买视频VIP会员的小资阶级;也有被吐槽“破产”的90后,愿意月供买一双小白鞋。


究竟谁有钱,谁没钱?钱究竟该怎么花才有意义?有意义本身就有意义吗?


当然,追求意义的意义这句话是抬杠。


但讲真,上一代人被教育钱要花在“刀刃上”,我们这一带则推崇钱要花在“正确的地方”,90后和00后一代想着钱要花在“喜欢的地方”。


这种消费观客观来说是一种演变,是标准的迁移,很难做是非的判断。


父辈们的钱必须花在“刀刃上”,听起来就知道,这是极其严肃、严谨和被严格执行的消费观,但其实很好理解。




困难时期,大家都挨过饿、受过苦,基本温饱都是问题。所以对于钱,根本谈不上乱花,因为没那个机会,必须是精打细算。


如果饿死威胁大,那钱就得买粮,如果冻死威胁大,那钱就要买煤。所以,钱必须极其精确地花在“刀刃上”,花刀柄上都算跑偏,闹不好就出人命。


70后80后一代,生长过程中赶上了改革开放,温饱已经不是问题了,花花世界的繁复与美好也初见端倪。


所以我们要考虑的,或者是在父辈的影响和指导监督下,我们要考虑的就是把钱花在“解决温饱以外,但要抵御各类诱惑”的“正确的地方”上。


“正确的地方”是一个区间,相比“刀刃”明显宽泛多了。


如今想想,成年之前,无非是买笔买本为了学习的,一律都是“正确的地方”,跟父母要钱最仗义的,就是前边加上一句“老师让买的”;买零食打游戏跟学习无关的,就是“跑偏的地方”,一句“小心我告诉你爸妈”,听到了就能要自己半条命。


成年工作之后,围绕结婚生子、成家立业、买车买房是“正地方”,好高骛远、不切实际、虚头巴脑、花里胡哨是“跑偏的地方”。


不管怎么说,尺度和范围终归还是大多了。而且,可喜可贺的是,随着时代的改变,父辈的观念也在进步。


到了90和00后...我都不敢总结规律,总觉得把规律二字用在90和00后身上,本身就是找打脸的行为。


因为简单来说,“年轻一代”只要自己喜欢,这理由就足够充分了。


相信听到这样的理由,很多人会嗤之以鼻:“人生在世,哪能就图自己喜欢?”


可仔细想想,人生在世,不就是图一个“自己喜欢”?甚至仔细想想,“图自己喜欢”已经很难做到了。


而且,如果世界上,每一个人都自己喜欢了,高兴了,这世界得多和谐美好?



4


如此说来,好像“自己愿意”就可以了,天下无敌了。


同时,我也就完成说服自己,从思想上进入“年轻和未来一代”的光荣使命了。


当然,“自己喜欢”最好是能持续性的,有规划的,起码是不要给人民增加麻烦和负担,这是“自己喜欢消费观”的标准和底线。


为了奢侈品,各种信用卡各种花呗,甚至借高利贷,到期还不上,让人满世界追,别人累腿你累心不说,关键还丢脸。



作为一个经济社会,满足“图自己喜欢”的最大代价就是钱。一定程度上,钱代表了经济活动时代的所有意义。


很难说这是好,还是不好,但每个人都应该在内心建立一个标准或者底线,并在这样的标准和底线约束下进行消费。


“月供买双小白鞋”在不同人的价值维度里,一定会有不同的判断。


月供小白鞋的人觉得“房奴”可悲,而月供房子的人,甚至不相信世界上还会有人月供去买双鞋。


所以,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千山万水,也不是什么爱与不爱,而是价值观的迥异。迥异到彼此根本不相信彼此同时活在一个星球上。




但,互不影响的生活在一个星球上,不正是“多元”的具体追求和具体体现吗?


偶尔发现从未发现的彼此,还有猎奇一样的惊喜,甚至还能相互吐槽和相互鄙视。就好像,你难道不好奇,是什么样的人,会日供12元去穿一双奢侈品小白鞋吗?


你属于哪个类别,有什么样的消费观?欢迎留言讨论。

本文为“知顿平台”(https://www.zdone.com)投稿文章,作者:青峰君,责编:青青,转载请联系授权,并注明文章原始来源。如有疑问,请您联系我们。

0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知顿slogan
2019-06-06 18:09:47
有一种消费观,叫“分期付款买双鞋”
消费 原创

1


从前,听人民艺术家郭德纲老师的一段相声,说的是于谦去寺里烧香,没带够钱,经理...阿不...是住持,住持说:“可以刷卡,还可以按揭哟~”


当时还小,就觉得老郭真敢想、真能想,要不人家成相声大师了呢。


没想到,所有的“没想到”都来源于真实又操蛋的生活。


今天在看视频的时候,就发现了这样一个广告:“分期,日须12元起”,分期的对象,是一双某奢侈品牌的小白鞋!



你没看错,是一双鞋...真是赤果果的消费升级,连一双鞋都可以月供了!


今天,就想聊聊这样一个消费观,大家怎么想?


先说说青峰君的看法。


第一反应就是这样的消费观念有问题,而且严重到不可思议。一定要追求与自己经济水平不符的奢侈品,就是虚荣!


月供买一双奢侈品小白鞋,简直虚荣到了极点!


我甚至马上联想到了校园贷、高利贷、利滚利、满世界被追债,以及“现在的90后负债超过收入多少多少倍”的新闻标题。


一番联想之后,突然又觉得这一番联想似曾相识,与鲁迅先生就旗袍问题,对某些劣根性的评价何其相似:“一见到短袖子,立刻想到白胳膊,立刻想到裸体,立刻想到sheng*zhi*qi,立刻想到xing*jiao,立刻想到杂交,立刻想到私生子。中国人的想象力在这一层能够如此跃进。”


这说的,不就是我吗?满脸羞愧,一身冷汗,立刻反思!


凭什么车子房子可以月供,当了房奴甚至还有牛逼哄哄的小骄傲,鞋子就不可以月供呢?


这么想,是不是犯了典型的鲁迅先生描述的劣根性,以及新时代下的传统消费观念“刻板印象”?



在“年轻人就是未来”“消费升级”的口号下,我诚惶诚恐。


所以,我们来试着聊聊,改革开放之后才有的贷款和分期付款之类的消费观,尤其是“贷款买房”和“贷款买鞋”这种看似两极端的消费观。



2


以往一说月供,一般都是房子、车子这类价格较高,普通家庭短时间不容易一次性付清的商品。


小一点的也有电脑、手机等,勒一小段时间的裤腰带就能付清的东西。


但是月供一般都有价格封顶线和价格低谷线。因为如果价格过高,每期还款基数过大,那种当量的金额,就不是普通老百姓能支配的了。


不能说,我是个壕,我就想月供一个宇宙飞船,以后隔壁老王再跟我炫耀他世界上哪个国家都去过,老子就把我在宇宙的自拍照甩他脸上。


如果金额过低,那就真不值得做什么月供了。因为辛苦一下午,捡了一分钱,这种买卖没法做。


所以现在很多的月供商品,都在价格封顶线和价格低谷线的边缘疯狂的试探。


就我们普通大众经常接触的月供价格封顶线而言,就是房贷车贷了。如今这类月供技能达成的条件越发的放宽了,但你想一步跨进这个坑那还必须具备以下几个基本条件:



1、你是个精神正常且自愿或不得已需要贷款的人类,外星人什么的不行,跑了找不着。


2、银行要觉得你借了钱能还得上,或者你给他一个你能还得上的假象...啊不...保证!比如你的工资单流水,你虽然一个月五千的工资,但你请人事主管吃了顿饭,虚开成两万元的收入证明。


3、除了你的情怀和命以外的可抵押物,你的土地、房子等等你不还钱银行就能名正言顺拿走的东西。啊呸,土地不行,土地属于全体人民。你虽然是人民,但你不是全体人民。


这些条件都具备了,你基本上就能从银行拿来几十或几百万的资产了。然后在未来的十几或几十年里,辛苦地还上几十或几百万,当然还要再加上可能比几十万几百万还要多一点的的利息给银行。


但不要心灰意冷,虽然要还很多钱,但你却能自觉的告别夜店、告别旅游、告别山珍海味,持续保持激昂的工作热情,和简朴的生活状态,这样变相的健康生活方式,也不失为一种收获...吧。


普通大众经常接触的月供价格的价格低谷线,无非也就是一部手机,一台笔记本之类的商品,花呗每个月要还几百一千的。


再省一些,几百的商品也可以分好几期的免息还款。而且,商品的种类也慢慢的扩大,涵盖了衣食住行。



3


回过头,再来看分期付款一双小白鞋的问题。


“日需12元”也就是每天还12块钱。


穿着这双鞋出去,潇洒一圈。上午4元,下午4元,晚上4元。明码标价,童叟无欺,你自己愿意就行。


优点是精确的很。缺点同样,要是没出门,就感觉这12块钱白花了。


一天花12元,穿一双鞋,估计很多人听到都是一脸懵逼,都没听说过,听说了也压根不能接受。


在这个时代,有坐拥千万房产,却一定要比较一下谁家土豆更便宜的所谓中产阶级;有月薪过万,每月油钱一千,但是不舍得买视频VIP会员的小资阶级;也有被吐槽“破产”的90后,愿意月供买一双小白鞋。


究竟谁有钱,谁没钱?钱究竟该怎么花才有意义?有意义本身就有意义吗?


当然,追求意义的意义这句话是抬杠。


但讲真,上一代人被教育钱要花在“刀刃上”,我们这一带则推崇钱要花在“正确的地方”,90后和00后一代想着钱要花在“喜欢的地方”。


这种消费观客观来说是一种演变,是标准的迁移,很难做是非的判断。


父辈们的钱必须花在“刀刃上”,听起来就知道,这是极其严肃、严谨和被严格执行的消费观,但其实很好理解。




困难时期,大家都挨过饿、受过苦,基本温饱都是问题。所以对于钱,根本谈不上乱花,因为没那个机会,必须是精打细算。


如果饿死威胁大,那钱就得买粮,如果冻死威胁大,那钱就要买煤。所以,钱必须极其精确地花在“刀刃上”,花刀柄上都算跑偏,闹不好就出人命。


70后80后一代,生长过程中赶上了改革开放,温饱已经不是问题了,花花世界的繁复与美好也初见端倪。


所以我们要考虑的,或者是在父辈的影响和指导监督下,我们要考虑的就是把钱花在“解决温饱以外,但要抵御各类诱惑”的“正确的地方”上。


“正确的地方”是一个区间,相比“刀刃”明显宽泛多了。


如今想想,成年之前,无非是买笔买本为了学习的,一律都是“正确的地方”,跟父母要钱最仗义的,就是前边加上一句“老师让买的”;买零食打游戏跟学习无关的,就是“跑偏的地方”,一句“小心我告诉你爸妈”,听到了就能要自己半条命。


成年工作之后,围绕结婚生子、成家立业、买车买房是“正地方”,好高骛远、不切实际、虚头巴脑、花里胡哨是“跑偏的地方”。


不管怎么说,尺度和范围终归还是大多了。而且,可喜可贺的是,随着时代的改变,父辈的观念也在进步。


到了90和00后...我都不敢总结规律,总觉得把规律二字用在90和00后身上,本身就是找打脸的行为。


因为简单来说,“年轻一代”只要自己喜欢,这理由就足够充分了。


相信听到这样的理由,很多人会嗤之以鼻:“人生在世,哪能就图自己喜欢?”


可仔细想想,人生在世,不就是图一个“自己喜欢”?甚至仔细想想,“图自己喜欢”已经很难做到了。


而且,如果世界上,每一个人都自己喜欢了,高兴了,这世界得多和谐美好?



4


如此说来,好像“自己愿意”就可以了,天下无敌了。


同时,我也就完成说服自己,从思想上进入“年轻和未来一代”的光荣使命了。


当然,“自己喜欢”最好是能持续性的,有规划的,起码是不要给人民增加麻烦和负担,这是“自己喜欢消费观”的标准和底线。


为了奢侈品,各种信用卡各种花呗,甚至借高利贷,到期还不上,让人满世界追,别人累腿你累心不说,关键还丢脸。



作为一个经济社会,满足“图自己喜欢”的最大代价就是钱。一定程度上,钱代表了经济活动时代的所有意义。


很难说这是好,还是不好,但每个人都应该在内心建立一个标准或者底线,并在这样的标准和底线约束下进行消费。


“月供买双小白鞋”在不同人的价值维度里,一定会有不同的判断。


月供小白鞋的人觉得“房奴”可悲,而月供房子的人,甚至不相信世界上还会有人月供去买双鞋。


所以,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千山万水,也不是什么爱与不爱,而是价值观的迥异。迥异到彼此根本不相信彼此同时活在一个星球上。




但,互不影响的生活在一个星球上,不正是“多元”的具体追求和具体体现吗?


偶尔发现从未发现的彼此,还有猎奇一样的惊喜,甚至还能相互吐槽和相互鄙视。就好像,你难道不好奇,是什么样的人,会日供12元去穿一双奢侈品小白鞋吗?


你属于哪个类别,有什么样的消费观?欢迎留言讨论。

本文作者:青峰君

好文章,需要您的鼓励

知顿slogan
下一篇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