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万台召回令背后:一个充电宝帝国的30天崩塌

10小时前 话题分类:消费
摘要: 2025年夏天,充电宝行业的"优等生"罗马仕突然跌落神坛。

2025年夏天,充电宝行业的"优等生"罗马仕突然跌落神坛。从高校禁用令到全面停工停产,这家年销5000万台设备的行业巨头,仅用30天就走完了从危机爆发到经营崩盘的全过程。这不仅仅是一个品牌的故事,更是中国制造业"重营销轻质量"痼疾的又一次集中爆发。

 

 

危机爆发:49万台召回令引发的连锁反应

 

6月的北京,21所高校后勤部门不约而同地贴出一纸禁令:禁止使用罗马仕20000mAh充电宝。这个看似平常的安全警示,却像第一块倒下的多米诺骨牌,引发了一场行业地震。

 

"那天晚上充电宝就在床头冒烟了,差点把被子点着。"北京某高校学生回忆起当时的场景仍心有余悸。社交媒体上也曝光了多起自燃案例,如西安医学院学生书包因充电宝自然烧焦、广州地铁乘客充电宝冒烟等。微博上关于#罗马仕充电宝自燃#的话题阅读量一度突破2亿。

 

国家缺陷产品管理中心数据显示,2024年移动电源投诉中,过热/燃烧问题占比达34%,罗马仕涉事型号投诉量居首。

 

面对舆论风暴,罗马仕在6月16日仓促发布召回公告,召回2023年6月至2024年7月生产的三款型号(PAC20-272/392、PLT20A-152)共49.17万台产品,承认“电芯原材料缺陷导致过热燃烧风险”。

 

6月20日,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暂停罗马仕多款快充产品3C认证,民航局禁止涉事产品登机;到6月底,罗马仕线下渠道的退货率飙升到85%,月营收直接腰斩。电商平台(京东、淘宝、抖音)全面下架其充电宝,顺丰、京东物流等快递公司拒收召回产品。

 

召回成本超4000万元(均价100元/台),叠加产品下架导致公司月营收损失1-2亿元。7月1日起,罗马仕公司全面停工停产,工资停发至6月,员工需通过劳动仲裁维权。

 

天眼查App显示,近日,罗马仕关联公司深圳罗马仕科技有限公司发生工商变更,雷社杏卸任法定代表人、董事、经理,由雷杏容接任。值得注意的是,雷社杏刚于2025年4月新任该公司法定代表人、董事。此次变更不足三个月。

 

而清远罗马仕科技有限公司也发生工商变更,罗马仕创始人雷桂斌卸任法定代表人、执行董事、经理,由雷子荣接任。频繁换帅。员工透露,核心高管早在4月已退出公司钉钉群,疑似提前脱责。

 

7月3日,罗马仕官微声明“没有倒闭”,但未否认停产事实。但是现实是客服瘫痪、退款通道堵塞,消费者维权受阻。

 

更令人费解的是,公司要求消费者必须拍摄"盐水浸泡销毁视频"才能办理退款。有数码博主在充电宝测评视频中直言,“这简直是在为难用户”,因为电解液泄漏可能造成二次伤害,这一操作风险在社会上迅速引发了二次争议。

 

帝国裂缝:光鲜业绩背后的质量隐患

 

时间倒回2012年,雷桂斌在深圳华强北的一个小办公室里创立了罗马仕。凭借"1万毫安69元"的极致性价比策略,这个新品牌迅速在学生群体中打开市场。

 

当时充电宝行业鱼龙混杂,罗马仕的极简设计和透明定价让人眼前一亮。到2018年,罗马仕年出货量突破5000万台,海外市场占比达40%,成为行业当之无愧的头部品牌。

 

但快速扩张的背后,隐患早已埋下。2023年起,为应对价格战,罗马仕开始采用更便宜的无锡安普瑞斯电芯。没有想到的是该供应商无锡工厂偷换隔膜材料,导致电池隔膜耐高温性能不达标(收缩率37%,安全阈值为15%)。其实,类似问题曾在2019年OM10型号召回中出现,但是罗马仕并未重视,没有彻底整改。

 

更致命的是品控体系的松懈。据离职质检员透露,2024年起生产线抽检比例从5%降到2%,"有时候一天要检3000个电芯,根本看不过来"。

 

这种"重销量轻质量"的运营思路,在2025年6月终于迎来恶果。当高校禁用令发布后,罗马仕第一反应竟是发律师函,声称要"追究造谣者责任"。这种傲慢态度彻底激怒了消费者,也为后续的信任危机埋下伏笔。

 

行业镜鉴:那些倒在质量红线前的巨头

 

罗马仕的遭遇并非孤例。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让我们看看那些曾经风光无限,最终却因质量问题跌落神坛的商业案例。

 

2008年的三鹿奶粉事件至今仍是食品安全领域的标志性案例。与罗马仕类似,三鹿也曾是行业龙头,市场占有率连续15年全国第一。但为了保证产品氮含量达标,添加三聚氰胺的做法最终导致30万婴幼儿受害,引发整个中国乳业信任危机。三鹿的教训告诉我们,任何对质量的妥协都是饮鸩止渴。

 

2016年,三星Galaxy Note7的"爆炸门"震惊全球科技圈。为了赶在iPhone7发布前上市,三星压缩了电池测试周期,最终酿成53亿美元的巨额损失。但与罗马仕不同的是,三星凭借半导体等核心业务挺过了危机。这说明多元化布局的重要性,而罗马仕业务主要集中在充电宝这一产品上,抗风险能力自然更弱。

 

更近的案例是2021年特斯拉"刹车门"。虽然初期态度强硬,但特斯拉最终通过数据透明化和快速迭代挽回了部分信任。危机公关的黄金时间是24小时,罗马仕花了3周才启动召回,错过了最佳时机。

 

生存法则:安全与信任的底线不可逾越

 

罗马仕事件给行业敲响了警钟。在价格战愈演愈烈的今天,企业该如何平衡成本与质量?我们总结了两条生存法则:

 

供应链管理是生命线

 

罗马仕事件暴露了外包生产模式下质量监管的漏洞。行业需建立全链条溯源机制,避免“低价竞标-偷工减料-安全风险”的恶性循环。

 

危机公关的核心是速度与诚意

 

从舆情预警到召回执行,企业需在24小时内启动响应,透明化处理流程(如明确退款路径、第三方检测报告),避免次生舆情。

 

 

结语

 

罗马仕的崩塌并非偶然,而是长期忽视质量、漠视用户声音的必然结果。其案例警示行业:头部品牌的光环无法抵消安全责任的缺失。唯有将安全置于利润之前,才能真正避免“下一个三鹿”。未来,若想“换壳重生”,罗马仕需彻底重构供应链与价值观。而行业则需以此次事件为镜,告别“低价内卷”,回归产品本质。随着新国标实施和消费者安全意识提升,只有将技术研发与安全管理置于首位的品牌才能赢得长期市场。

本文为“知顿平台”(https://www.zdone.com)投稿文章,作者:小北,责编:青青,转载请联系授权,并注明文章原始来源。如有疑问,请您联系我们。

0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知顿slogan
2025-07-08 11:17:36
49万台召回令背后:一个充电宝帝国的30天崩塌

2025年夏天,充电宝行业的"优等生"罗马仕突然跌落神坛。从高校禁用令到全面停工停产,这家年销5000万台设备的行业巨头,仅用30天就走完了从危机爆发到经营崩盘的全过程。这不仅仅是一个品牌的故事,更是中国制造业"重营销轻质量"痼疾的又一次集中爆发。

 

 

危机爆发:49万台召回令引发的连锁反应

 

6月的北京,21所高校后勤部门不约而同地贴出一纸禁令:禁止使用罗马仕20000mAh充电宝。这个看似平常的安全警示,却像第一块倒下的多米诺骨牌,引发了一场行业地震。

 

"那天晚上充电宝就在床头冒烟了,差点把被子点着。"北京某高校学生回忆起当时的场景仍心有余悸。社交媒体上也曝光了多起自燃案例,如西安医学院学生书包因充电宝自然烧焦、广州地铁乘客充电宝冒烟等。微博上关于#罗马仕充电宝自燃#的话题阅读量一度突破2亿。

 

国家缺陷产品管理中心数据显示,2024年移动电源投诉中,过热/燃烧问题占比达34%,罗马仕涉事型号投诉量居首。

 

面对舆论风暴,罗马仕在6月16日仓促发布召回公告,召回2023年6月至2024年7月生产的三款型号(PAC20-272/392、PLT20A-152)共49.17万台产品,承认“电芯原材料缺陷导致过热燃烧风险”。

 

6月20日,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暂停罗马仕多款快充产品3C认证,民航局禁止涉事产品登机;到6月底,罗马仕线下渠道的退货率飙升到85%,月营收直接腰斩。电商平台(京东、淘宝、抖音)全面下架其充电宝,顺丰、京东物流等快递公司拒收召回产品。

 

召回成本超4000万元(均价100元/台),叠加产品下架导致公司月营收损失1-2亿元。7月1日起,罗马仕公司全面停工停产,工资停发至6月,员工需通过劳动仲裁维权。

 

天眼查App显示,近日,罗马仕关联公司深圳罗马仕科技有限公司发生工商变更,雷社杏卸任法定代表人、董事、经理,由雷杏容接任。值得注意的是,雷社杏刚于2025年4月新任该公司法定代表人、董事。此次变更不足三个月。

 

而清远罗马仕科技有限公司也发生工商变更,罗马仕创始人雷桂斌卸任法定代表人、执行董事、经理,由雷子荣接任。频繁换帅。员工透露,核心高管早在4月已退出公司钉钉群,疑似提前脱责。

 

7月3日,罗马仕官微声明“没有倒闭”,但未否认停产事实。但是现实是客服瘫痪、退款通道堵塞,消费者维权受阻。

 

更令人费解的是,公司要求消费者必须拍摄"盐水浸泡销毁视频"才能办理退款。有数码博主在充电宝测评视频中直言,“这简直是在为难用户”,因为电解液泄漏可能造成二次伤害,这一操作风险在社会上迅速引发了二次争议。

 

帝国裂缝:光鲜业绩背后的质量隐患

 

时间倒回2012年,雷桂斌在深圳华强北的一个小办公室里创立了罗马仕。凭借"1万毫安69元"的极致性价比策略,这个新品牌迅速在学生群体中打开市场。

 

当时充电宝行业鱼龙混杂,罗马仕的极简设计和透明定价让人眼前一亮。到2018年,罗马仕年出货量突破5000万台,海外市场占比达40%,成为行业当之无愧的头部品牌。

 

但快速扩张的背后,隐患早已埋下。2023年起,为应对价格战,罗马仕开始采用更便宜的无锡安普瑞斯电芯。没有想到的是该供应商无锡工厂偷换隔膜材料,导致电池隔膜耐高温性能不达标(收缩率37%,安全阈值为15%)。其实,类似问题曾在2019年OM10型号召回中出现,但是罗马仕并未重视,没有彻底整改。

 

更致命的是品控体系的松懈。据离职质检员透露,2024年起生产线抽检比例从5%降到2%,"有时候一天要检3000个电芯,根本看不过来"。

 

这种"重销量轻质量"的运营思路,在2025年6月终于迎来恶果。当高校禁用令发布后,罗马仕第一反应竟是发律师函,声称要"追究造谣者责任"。这种傲慢态度彻底激怒了消费者,也为后续的信任危机埋下伏笔。

 

行业镜鉴:那些倒在质量红线前的巨头

 

罗马仕的遭遇并非孤例。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让我们看看那些曾经风光无限,最终却因质量问题跌落神坛的商业案例。

 

2008年的三鹿奶粉事件至今仍是食品安全领域的标志性案例。与罗马仕类似,三鹿也曾是行业龙头,市场占有率连续15年全国第一。但为了保证产品氮含量达标,添加三聚氰胺的做法最终导致30万婴幼儿受害,引发整个中国乳业信任危机。三鹿的教训告诉我们,任何对质量的妥协都是饮鸩止渴。

 

2016年,三星Galaxy Note7的"爆炸门"震惊全球科技圈。为了赶在iPhone7发布前上市,三星压缩了电池测试周期,最终酿成53亿美元的巨额损失。但与罗马仕不同的是,三星凭借半导体等核心业务挺过了危机。这说明多元化布局的重要性,而罗马仕业务主要集中在充电宝这一产品上,抗风险能力自然更弱。

 

更近的案例是2021年特斯拉"刹车门"。虽然初期态度强硬,但特斯拉最终通过数据透明化和快速迭代挽回了部分信任。危机公关的黄金时间是24小时,罗马仕花了3周才启动召回,错过了最佳时机。

 

生存法则:安全与信任的底线不可逾越

 

罗马仕事件给行业敲响了警钟。在价格战愈演愈烈的今天,企业该如何平衡成本与质量?我们总结了两条生存法则:

 

供应链管理是生命线

 

罗马仕事件暴露了外包生产模式下质量监管的漏洞。行业需建立全链条溯源机制,避免“低价竞标-偷工减料-安全风险”的恶性循环。

 

危机公关的核心是速度与诚意

 

从舆情预警到召回执行,企业需在24小时内启动响应,透明化处理流程(如明确退款路径、第三方检测报告),避免次生舆情。

 

 

结语

 

罗马仕的崩塌并非偶然,而是长期忽视质量、漠视用户声音的必然结果。其案例警示行业:头部品牌的光环无法抵消安全责任的缺失。唯有将安全置于利润之前,才能真正避免“下一个三鹿”。未来,若想“换壳重生”,罗马仕需彻底重构供应链与价值观。而行业则需以此次事件为镜,告别“低价内卷”,回归产品本质。随着新国标实施和消费者安全意识提升,只有将技术研发与安全管理置于首位的品牌才能赢得长期市场。

本文作者:小北

好文章,需要您的鼓励

知顿slogan
下一篇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