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澜之家赴港上市:国民男装品牌的转型迷途

5小时前 话题分类:消费
摘要: 当“男人的衣柜”不再被新一代男性认同,唯有重塑产品价值内核,方能在户外运动风潮与折扣店围剿中杀出血路。

 

9月初,一则公告在服装行业掀起波澜:海澜之家正式宣布拟发行H股登陆港交所。这家曾被誉为“中国男装霸主”的企业,如今正站在转型的十字路口。从“一年逛两次海澜之家”的洗脑式广告,到如今面临增长瓶颈,海澜之家的故事堪称中国服装行业最引人深思的案例。


草根逆袭:从毛纺厂到“男人的衣柜”

 

1988年,周建平带着30万元承包了江阴第三毛纺厂,当时只有18名员工。谁曾想到,这个小小的乡镇工厂会发展成为中国服装行业的巨头?周建平敏锐地抓住西装面料市场的机遇,到1994年,企业销售额已突破1亿元,员工规模扩大到5000人。

 

2002年,周建平在日本考察时被优衣库的创新模式震撼。回国后,他立即创立海澜之家,开创了中国“自助式服装购物”的先河。第一家门店在南京开业,没有繁琐的导购,只有自由挑选的空间,这种创新模式瞬间引爆市场。

 

 

随后,印小天的魔性舞蹈广告和“一年逛两次海澜之家”的洗脑口号,让这个品牌深入人心。2014年,海澜之家成功借壳上市,2016年市值达到451亿元,登顶中国服装行业第一宝座,成为“男人的衣柜”。

 

“海澜模式”的双刃剑

 

海澜之家最引人注目的是其独创的“轻资产”模式:不建工厂、不养设计师,通过供应商负责生产设计;加盟商出资开店,总部统一管理品牌和供应链。这种模式配以独特的风险分担机制——部分商品可退货给供应商,部分由公司自担风险,让海澜之家得以快速扩张。

但这种模式也逐渐显露出弊端。组货模式导致产品同质化严重,研发投入长期低于行业平均水平。到2024年,公司存货已达120亿元,不可退货商品跌价准备计提了8.59亿元,库存压力日益凸显。

 

转型之路:二代接班的挑战

 

2017年,周立宸从父亲手中接过权杖,开启了一场全方位的转型实验。天眼查APP显示,周立宸为海澜之家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法人。品牌年轻化成为首要任务。代言人从印小天换为林更新,再请来周杰伦、张颂文,最近又换成了曾舜晞。频繁更换代言人背后,是品牌定位的迷茫。虽然联名故宫、敦煌等IP试图吸引年轻人,但收效甚微。

 

渠道转型同样步履维艰。线上销售占比虽然突破20%,但线下门店却在不断收缩——2025年上半年净减少110家门店,总量退回三年前水平。

 

多元化迷思:专家品牌还是服装卖场?

 

最值得深思的是海澜之家的多元化战略。公司先后推出女装OVV、童装英氏等子品牌,甚至跨界科技领域,投资4亿元布局新能源、生物医药,还赞助了“引力一号”火箭。

 

但这种扩张似乎陷入了“品牌延伸陷阱”。消费者研究表明,人们更信任专家品牌。当一个男装品牌开始同时售卖女装、童装甚至工服定制时,消费者很难不将其视为“服装卖场”而非专业服装品牌。海澜之家虽然采用多品牌策略,但不同品牌的产品往往在同一门店空间销售,进一步模糊了品牌定位。

 

这让人联想到福特的教训:这个曾经主导家用轿车市场的品牌,在同时生产小车、大车和卡车后,消费者认知变得混乱,最终丧失了市场占有率。每个细分领域都有更专业的对手,都面临激烈的竞争,海澜之家在各个赛道都需要投入大量资源用于品牌建设、产品研发和市场推广,这对企业的资源整合能力和运营效率提出了极高要求。在多条战线上同时作战,会使得资源分散,最终导致每个领域都难以做深做透。

 

业绩说话:转型尚未成功

 

这些多元化尝试与转型努力,最终反映在冰冷的业绩数据上——海澜之家的转型远未达预期。

自2020年周立宸掌舵以来,公司业绩如过山车般起伏不定:营收增速从2020年的-18.26%反弹至2023年的15.98%,却在2024年再度转负(-2.65%);净利润同样剧烈波动,2024年暴跌26.88%至21.59亿元,甚至低于2014年水平。2025年上半年虽营收微增1.73%,净利润仍下滑3.42%,转型阵痛持续发酵。

 

更严峻的是库存顽疾。2025年上半年存货余额攀升至102.55亿元,周转天数高达323天,意味着商品需压仓近一年才能售出。这不仅占用巨额资金,还因过季风险推高减值压力,吞噬利润。

 

渠道表现两极分化,线上收入增速从47%骤降至个位数,2025年上半年仅微增至23.08亿元;线下截至报告期末,海澜之家门店总数达 7209 家,其中直营门店 2099 家,占比 29.12%,线下网络布局保持相对稳定。

 

海外市场虽增长27.42%至2.06亿元,但基数太小难以扛鼎。

 

品牌年轻化更是举步维艰,频繁更换代言人未能撕掉“土味”“中老年””直男”的标签,年轻人渴求的科技面料与设计感产品始终缺位。当存货周转比创新慢、线上增长引擎乏力、主力客群持续流失时,数据已昭示一个事实:这场转型尚未找到破局点。

 

港股上市后的挑战与出路

 

赴港上市为海澜之家注入了新资本,但也带来了新挑战。品牌认知固化、商业模式重构、多元化资源分散等问题亟待解决。

 

分析师建议,公司需要从“规模扩张”转向“价值创造”,收缩非核心业务,将资源聚焦优势板块。与其在多领域与专业品牌竞争,不如深耕男装主航道,重新打造专业品牌形象。供应链改革也需加速,与京东合作奥莱店消化库存只是第一步,关键还是要提升产品创新力。

 

结语

 

海澜之家的故事是中国服装行业转型升级的缩影。从草根逆袭到行业龙头,从创新典范到面临瓶颈,其经历折射出中国制造业的普遍挑战。赴港上市不是终点,而是新起点。当“男人的衣柜”不再被新一代认同,唯有重塑产品价值内核,聚焦专业领域,方能在激烈市场竞争中重获生机。

 

正如周立宸所言:“每个小时都不能浪费。”对于海澜之家而言,时间确实不多了。在户外运动风潮与折扣店的双重围剿下,这家国民品牌需要找到回归初心的道路——不是卖更多种类的衣服,而是把最擅长的男装做得更好。毕竟,在消费者心智中,专业的才是值得信赖的。

(文/知顿 书华)

 

 

本文为“知顿平台”(https://www.zdone.com)投稿文章,作者:书华,责编:青青,转载请联系授权,并注明文章原始来源。如有疑问,请您联系我们。

0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知顿slogan
2025-09-10 13:58:34
海澜之家赴港上市:国民男装品牌的转型迷途

 

9月初,一则公告在服装行业掀起波澜:海澜之家正式宣布拟发行H股登陆港交所。这家曾被誉为“中国男装霸主”的企业,如今正站在转型的十字路口。从“一年逛两次海澜之家”的洗脑式广告,到如今面临增长瓶颈,海澜之家的故事堪称中国服装行业最引人深思的案例。


草根逆袭:从毛纺厂到“男人的衣柜”

 

1988年,周建平带着30万元承包了江阴第三毛纺厂,当时只有18名员工。谁曾想到,这个小小的乡镇工厂会发展成为中国服装行业的巨头?周建平敏锐地抓住西装面料市场的机遇,到1994年,企业销售额已突破1亿元,员工规模扩大到5000人。

 

2002年,周建平在日本考察时被优衣库的创新模式震撼。回国后,他立即创立海澜之家,开创了中国“自助式服装购物”的先河。第一家门店在南京开业,没有繁琐的导购,只有自由挑选的空间,这种创新模式瞬间引爆市场。

 

 

随后,印小天的魔性舞蹈广告和“一年逛两次海澜之家”的洗脑口号,让这个品牌深入人心。2014年,海澜之家成功借壳上市,2016年市值达到451亿元,登顶中国服装行业第一宝座,成为“男人的衣柜”。

 

“海澜模式”的双刃剑

 

海澜之家最引人注目的是其独创的“轻资产”模式:不建工厂、不养设计师,通过供应商负责生产设计;加盟商出资开店,总部统一管理品牌和供应链。这种模式配以独特的风险分担机制——部分商品可退货给供应商,部分由公司自担风险,让海澜之家得以快速扩张。

但这种模式也逐渐显露出弊端。组货模式导致产品同质化严重,研发投入长期低于行业平均水平。到2024年,公司存货已达120亿元,不可退货商品跌价准备计提了8.59亿元,库存压力日益凸显。

 

转型之路:二代接班的挑战

 

2017年,周立宸从父亲手中接过权杖,开启了一场全方位的转型实验。天眼查APP显示,周立宸为海澜之家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法人。品牌年轻化成为首要任务。代言人从印小天换为林更新,再请来周杰伦、张颂文,最近又换成了曾舜晞。频繁更换代言人背后,是品牌定位的迷茫。虽然联名故宫、敦煌等IP试图吸引年轻人,但收效甚微。

 

渠道转型同样步履维艰。线上销售占比虽然突破20%,但线下门店却在不断收缩——2025年上半年净减少110家门店,总量退回三年前水平。

 

多元化迷思:专家品牌还是服装卖场?

 

最值得深思的是海澜之家的多元化战略。公司先后推出女装OVV、童装英氏等子品牌,甚至跨界科技领域,投资4亿元布局新能源、生物医药,还赞助了“引力一号”火箭。

 

但这种扩张似乎陷入了“品牌延伸陷阱”。消费者研究表明,人们更信任专家品牌。当一个男装品牌开始同时售卖女装、童装甚至工服定制时,消费者很难不将其视为“服装卖场”而非专业服装品牌。海澜之家虽然采用多品牌策略,但不同品牌的产品往往在同一门店空间销售,进一步模糊了品牌定位。

 

这让人联想到福特的教训:这个曾经主导家用轿车市场的品牌,在同时生产小车、大车和卡车后,消费者认知变得混乱,最终丧失了市场占有率。每个细分领域都有更专业的对手,都面临激烈的竞争,海澜之家在各个赛道都需要投入大量资源用于品牌建设、产品研发和市场推广,这对企业的资源整合能力和运营效率提出了极高要求。在多条战线上同时作战,会使得资源分散,最终导致每个领域都难以做深做透。

 

业绩说话:转型尚未成功

 

这些多元化尝试与转型努力,最终反映在冰冷的业绩数据上——海澜之家的转型远未达预期。

自2020年周立宸掌舵以来,公司业绩如过山车般起伏不定:营收增速从2020年的-18.26%反弹至2023年的15.98%,却在2024年再度转负(-2.65%);净利润同样剧烈波动,2024年暴跌26.88%至21.59亿元,甚至低于2014年水平。2025年上半年虽营收微增1.73%,净利润仍下滑3.42%,转型阵痛持续发酵。

 

更严峻的是库存顽疾。2025年上半年存货余额攀升至102.55亿元,周转天数高达323天,意味着商品需压仓近一年才能售出。这不仅占用巨额资金,还因过季风险推高减值压力,吞噬利润。

 

渠道表现两极分化,线上收入增速从47%骤降至个位数,2025年上半年仅微增至23.08亿元;线下截至报告期末,海澜之家门店总数达 7209 家,其中直营门店 2099 家,占比 29.12%,线下网络布局保持相对稳定。

 

海外市场虽增长27.42%至2.06亿元,但基数太小难以扛鼎。

 

品牌年轻化更是举步维艰,频繁更换代言人未能撕掉“土味”“中老年””直男”的标签,年轻人渴求的科技面料与设计感产品始终缺位。当存货周转比创新慢、线上增长引擎乏力、主力客群持续流失时,数据已昭示一个事实:这场转型尚未找到破局点。

 

港股上市后的挑战与出路

 

赴港上市为海澜之家注入了新资本,但也带来了新挑战。品牌认知固化、商业模式重构、多元化资源分散等问题亟待解决。

 

分析师建议,公司需要从“规模扩张”转向“价值创造”,收缩非核心业务,将资源聚焦优势板块。与其在多领域与专业品牌竞争,不如深耕男装主航道,重新打造专业品牌形象。供应链改革也需加速,与京东合作奥莱店消化库存只是第一步,关键还是要提升产品创新力。

 

结语

 

海澜之家的故事是中国服装行业转型升级的缩影。从草根逆袭到行业龙头,从创新典范到面临瓶颈,其经历折射出中国制造业的普遍挑战。赴港上市不是终点,而是新起点。当“男人的衣柜”不再被新一代认同,唯有重塑产品价值内核,聚焦专业领域,方能在激烈市场竞争中重获生机。

 

正如周立宸所言:“每个小时都不能浪费。”对于海澜之家而言,时间确实不多了。在户外运动风潮与折扣店的双重围剿下,这家国民品牌需要找到回归初心的道路——不是卖更多种类的衣服,而是把最擅长的男装做得更好。毕竟,在消费者心智中,专业的才是值得信赖的。

(文/知顿 书华)

 

 

本文作者:书华

好文章,需要您的鼓励

知顿slogan
下一篇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