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野蛮生长”的中国乳业,该不该骂之而后快?

本文转载自:财视传媒 2020-7-13 话题分类:消费
摘要: 历史上,每一次关于奶粉的事件,都能掀起大的舆论风波,挑起国人敏感的神经,这次也不例外。

7月8日,《深扒蒙牛伊利6大罪状,媒体不敢说,那就我来说》,此文在发布之后持续发酵。7月10日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在官方微信发表声明,认为该文章对中国乳业造谣抹黑,伤害行业发展。这条声明一度霸占了微博热搜第一名,引发业界讨论。

历史上,每一次关于奶粉的事件,都能掀起大的舆论风波,挑起国人敏感的神经,这次也不例外。

微博上的讨论,评论中的评论,从那些只言片语中,人们表达着对于中国乳业发展的失望,这种失望情绪蔓延,甚至掩盖了我们思考问题的出发点:任何行业都有规范发展的过程,中国乳业的发展也不例外。

中国乳业曾经经历过至暗时刻,那场全民皆知的“三聚氰胺”事件让国民对于国产乳业的信誉感迅速降低。12年过去了,中国乳业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恢复期,如今正步入规范发展的道路上。


70年产奶量增长超过150倍


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在其梳理的《70年乳业发展历史回顾与展望》中记录,1949年,全国仅有奶牛12万头,年产奶量分别为19.2万吨。12万头奶牛中,产奶性能较好的荷斯坦奶牛仅2万头。

2001年我国奶类总产量和牛奶产量双双突破1000万吨,2004年双双突破2000万吨,2006年、2008年先后突破3000万吨,6年突破三个千万吨级台阶。当然,飞速发展势必带来一些问题。

时间到了2018年,产奶量增长超过了150倍。当年全国奶类产量3176.8万吨,人均奶类占有量34.3公斤,比2000年增长了3.1倍。目前,全国奶牛规模养殖比例达61.4%,奶牛平均单产7.4吨,单产9吨以上的高产奶牛超过200万头。

乳品加工业的进步更是几年就是一个台阶。1949年,偌大的中国只有几个小型乳品加工厂,生产的品种主要是巴氏消毒奶和炼乳。2008年,全国有乳制品生产企业815家,乳制品产量1810.56万吨,其中液体乳产量1525.22万吨,固态乳制品产量285.34万吨。工业总产值1490.71亿元,销售收入1431.02亿元。

2018年,全国大中型乳品加工企业占企业总数的79%;其中6个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超过100亿元;排名前3位的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约占全国乳制品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的49.8%;排名前2位的企业进入世界乳品企业主营业务收入排名前10强,分别在亚洲排名第一位、第二位。中国乳业对其自身品牌不断地完善和维护,使其从一开始便立下的“做大”目标慢慢转变并实现了“做强”。


12年凤凰涅槃,告别野蛮时代

1949年,乳制品极度匮乏,浙江百好乳业的擒雕牌炼乳、“红星”奶粉、“红梅牌”全脂乳粉等产品给消费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与此同时,南京卫岗、三元乳业等一批初期投身乳业的代表企业,在此后对行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让中国乳制品全行业陷入至暗时刻。翻开当时做回应的品牌中,除了三鹿之外,包括伊利、蒙牛、光明在内的几家乳业巨头也几乎全部涉及。事件发生后,三鹿轰然倒塌,而活下来的企业则痛定思痛,纷纷通过各种转型、改制、改革等方式推动重生。其中变化最大的蒙牛,甚至从一家民营公司变成了央企旗下企业,管理层也从以牛根生为代表的创业团队转变为如今的职业经理人团队。

近年来,中国乳企,特别是伊利、蒙牛等企业,积极借鉴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采用的数字化管理方式,为每一头乳牛建立电子档案,详细记录奶牛育种、生产性能状况等各方面情况,实时监控奶牛的身体和产奶情况,同时根据定期和不定期的测定结果管理牛群。

事实上,数字化管理是对牧场管理的一种减负,比如以色列有90%以上的牧场使用了数字化的养殖装备,而其奶牛的平均单产超过了9000公斤。

2016年以来,蒙牛、伊利均通过了国家出口内销产品“同线同标同质”审核并全国公示,成为国内首批获得此认证的乳品企业。

《中国乳业质量发展报告》显示,现代集中规模生产下的奶牛吃的是配方料,喝的是干净水,睡的是“软卧床”。多家奶业20强企业负责人透露,我国已全面普及奶牛人工授精、秸秆青贮、疫病防控等现代技术,全部规模牧场实施机械化挤奶,90%以上规模牧场实现全混合日粮饲喂,部分牧场实施奶牛生产性能测定、计算机智能牧场管理、全基因组选择技术等,整体生产水平明显提高。昔日的畜群杂乱、手工挤奶、秸秆粗放饲喂等落后生产方式已经成为过去式。


乳品国标到底是保护了谁?

信任崩塌是一瞬间的事情,建立信任则需要一生去追求。

这句话用来形容消费者对于中国乳业的态度一点都不为过。


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在事件出来后发的声明,再次引发网友讨论。对于中国乳业来说,经历了2008年的行业大地震之后,特别珍惜当前的乳制品发展态势。

在中国乳制品行业多年、现任中国奶业协会副秘书长张智山曾在纪念中国乳业70周年时说,中国乳业10年卧薪尝胆,凤凰涅槃,高度重视乳品质量安全,从原料奶来看,我国乳蛋白和乳脂肪营养指标持续提升,体细胞和菌落总数卫生健康指标持续下降,纵向比国产奶粉达到历史最好水平,横向比接近或达到世界奶业发达国家水平。

在中国消费者心中,2008年的疤痕依然存在,一点风吹草动,人们就自然地把自己代入了当时的“受害”情形之下。

《深扒蒙牛伊利6大罪状,媒体不敢说,那就我来说》文章对于“中国乳业恨铁不成钢”的反馈,事实上也代表了国内消费者的心理,毕竟2008年以来,消费者对于中国乳品的信任度还没有完全恢复。

但是把板子直接打到中国乳品企业上就有失偏颇了。乳业是一个涉及农业、畜牧业、工业和服务业的特殊产业,具有较长的产业链,包括草原生态、饲料、畜牧、物流、加工包装、商品批发及零售健康生活习惯的培养、健康知识传播等诸多环节。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中国乳业标准的制定,需要将各个环节照顾到。

在这种情况下,现行的乳业国家标准,是由国家卫生行政部门及相关行业协会组成的乳品安全标准清理协调小组经过一年时间完成,于2010年3月正式公布。

以伊利和蒙牛近年来的发展形势来看,他们已经逐步走在改进生产的前沿,前沿的企业制定后进的标准,不符合利于企业自身发展的逻辑。

那么,相对较低的标准是为了照顾谁的利益?2010年7月14日,我们从中国经济网上转载的《广州日报》的文章能够看出端倪。这篇名为《卫生部:乳业新国标“倒退”是为保护中小奶农》的报道中,卫生部在其发布的声明中称,“当前,《生乳》国家标准设置菌落总数的指标是符合我国发展实际,能够保护大量中小规模奶农的利益,维护我国奶业稳定发展。”声明说,鼓励企业在生乳收购中设置菌落总数分级收购标准,引导奶农标准化规模养殖,不断提高养殖水平。 

本文为“知顿平台”(https://www.zdone.com)投稿文章,作者:小财,责编:青青,转载请联系授权,并注明文章原始来源。如有疑问,请您联系我们。

0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知顿slogan
2020-07-13 19:44:15
告别“野蛮生长”的中国乳业,该不该骂之而后快?
消费 本文转载自:财视传媒

7月8日,《深扒蒙牛伊利6大罪状,媒体不敢说,那就我来说》,此文在发布之后持续发酵。7月10日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在官方微信发表声明,认为该文章对中国乳业造谣抹黑,伤害行业发展。这条声明一度霸占了微博热搜第一名,引发业界讨论。

历史上,每一次关于奶粉的事件,都能掀起大的舆论风波,挑起国人敏感的神经,这次也不例外。

微博上的讨论,评论中的评论,从那些只言片语中,人们表达着对于中国乳业发展的失望,这种失望情绪蔓延,甚至掩盖了我们思考问题的出发点:任何行业都有规范发展的过程,中国乳业的发展也不例外。

中国乳业曾经经历过至暗时刻,那场全民皆知的“三聚氰胺”事件让国民对于国产乳业的信誉感迅速降低。12年过去了,中国乳业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恢复期,如今正步入规范发展的道路上。


70年产奶量增长超过150倍


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在其梳理的《70年乳业发展历史回顾与展望》中记录,1949年,全国仅有奶牛12万头,年产奶量分别为19.2万吨。12万头奶牛中,产奶性能较好的荷斯坦奶牛仅2万头。

2001年我国奶类总产量和牛奶产量双双突破1000万吨,2004年双双突破2000万吨,2006年、2008年先后突破3000万吨,6年突破三个千万吨级台阶。当然,飞速发展势必带来一些问题。

时间到了2018年,产奶量增长超过了150倍。当年全国奶类产量3176.8万吨,人均奶类占有量34.3公斤,比2000年增长了3.1倍。目前,全国奶牛规模养殖比例达61.4%,奶牛平均单产7.4吨,单产9吨以上的高产奶牛超过200万头。

乳品加工业的进步更是几年就是一个台阶。1949年,偌大的中国只有几个小型乳品加工厂,生产的品种主要是巴氏消毒奶和炼乳。2008年,全国有乳制品生产企业815家,乳制品产量1810.56万吨,其中液体乳产量1525.22万吨,固态乳制品产量285.34万吨。工业总产值1490.71亿元,销售收入1431.02亿元。

2018年,全国大中型乳品加工企业占企业总数的79%;其中6个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超过100亿元;排名前3位的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约占全国乳制品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的49.8%;排名前2位的企业进入世界乳品企业主营业务收入排名前10强,分别在亚洲排名第一位、第二位。中国乳业对其自身品牌不断地完善和维护,使其从一开始便立下的“做大”目标慢慢转变并实现了“做强”。


12年凤凰涅槃,告别野蛮时代

1949年,乳制品极度匮乏,浙江百好乳业的擒雕牌炼乳、“红星”奶粉、“红梅牌”全脂乳粉等产品给消费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与此同时,南京卫岗、三元乳业等一批初期投身乳业的代表企业,在此后对行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让中国乳制品全行业陷入至暗时刻。翻开当时做回应的品牌中,除了三鹿之外,包括伊利、蒙牛、光明在内的几家乳业巨头也几乎全部涉及。事件发生后,三鹿轰然倒塌,而活下来的企业则痛定思痛,纷纷通过各种转型、改制、改革等方式推动重生。其中变化最大的蒙牛,甚至从一家民营公司变成了央企旗下企业,管理层也从以牛根生为代表的创业团队转变为如今的职业经理人团队。

近年来,中国乳企,特别是伊利、蒙牛等企业,积极借鉴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采用的数字化管理方式,为每一头乳牛建立电子档案,详细记录奶牛育种、生产性能状况等各方面情况,实时监控奶牛的身体和产奶情况,同时根据定期和不定期的测定结果管理牛群。

事实上,数字化管理是对牧场管理的一种减负,比如以色列有90%以上的牧场使用了数字化的养殖装备,而其奶牛的平均单产超过了9000公斤。

2016年以来,蒙牛、伊利均通过了国家出口内销产品“同线同标同质”审核并全国公示,成为国内首批获得此认证的乳品企业。

《中国乳业质量发展报告》显示,现代集中规模生产下的奶牛吃的是配方料,喝的是干净水,睡的是“软卧床”。多家奶业20强企业负责人透露,我国已全面普及奶牛人工授精、秸秆青贮、疫病防控等现代技术,全部规模牧场实施机械化挤奶,90%以上规模牧场实现全混合日粮饲喂,部分牧场实施奶牛生产性能测定、计算机智能牧场管理、全基因组选择技术等,整体生产水平明显提高。昔日的畜群杂乱、手工挤奶、秸秆粗放饲喂等落后生产方式已经成为过去式。


乳品国标到底是保护了谁?

信任崩塌是一瞬间的事情,建立信任则需要一生去追求。

这句话用来形容消费者对于中国乳业的态度一点都不为过。


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在事件出来后发的声明,再次引发网友讨论。对于中国乳业来说,经历了2008年的行业大地震之后,特别珍惜当前的乳制品发展态势。

在中国乳制品行业多年、现任中国奶业协会副秘书长张智山曾在纪念中国乳业70周年时说,中国乳业10年卧薪尝胆,凤凰涅槃,高度重视乳品质量安全,从原料奶来看,我国乳蛋白和乳脂肪营养指标持续提升,体细胞和菌落总数卫生健康指标持续下降,纵向比国产奶粉达到历史最好水平,横向比接近或达到世界奶业发达国家水平。

在中国消费者心中,2008年的疤痕依然存在,一点风吹草动,人们就自然地把自己代入了当时的“受害”情形之下。

《深扒蒙牛伊利6大罪状,媒体不敢说,那就我来说》文章对于“中国乳业恨铁不成钢”的反馈,事实上也代表了国内消费者的心理,毕竟2008年以来,消费者对于中国乳品的信任度还没有完全恢复。

但是把板子直接打到中国乳品企业上就有失偏颇了。乳业是一个涉及农业、畜牧业、工业和服务业的特殊产业,具有较长的产业链,包括草原生态、饲料、畜牧、物流、加工包装、商品批发及零售健康生活习惯的培养、健康知识传播等诸多环节。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中国乳业标准的制定,需要将各个环节照顾到。

在这种情况下,现行的乳业国家标准,是由国家卫生行政部门及相关行业协会组成的乳品安全标准清理协调小组经过一年时间完成,于2010年3月正式公布。

以伊利和蒙牛近年来的发展形势来看,他们已经逐步走在改进生产的前沿,前沿的企业制定后进的标准,不符合利于企业自身发展的逻辑。

那么,相对较低的标准是为了照顾谁的利益?2010年7月14日,我们从中国经济网上转载的《广州日报》的文章能够看出端倪。这篇名为《卫生部:乳业新国标“倒退”是为保护中小奶农》的报道中,卫生部在其发布的声明中称,“当前,《生乳》国家标准设置菌落总数的指标是符合我国发展实际,能够保护大量中小规模奶农的利益,维护我国奶业稳定发展。”声明说,鼓励企业在生乳收购中设置菌落总数分级收购标准,引导奶农标准化规模养殖,不断提高养殖水平。 

本文作者:小财

好文章,需要您的鼓励

知顿slogan
下一篇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