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亿港元私有化背后:大悦城退市与房企寒冬自救启示

原创 1小时前 话题分类:房地产
摘要: 一家央企地产巨头主动撤离港股,揭开的不仅是企业自身的战略转身,更是整个房地产行业在寒冬中艰难求生的缩影。

 

最近,香港联交所即将见证一家央企地产商的资本故事迎来终章。2025年11月27日,大悦城地产(00207.HK)的股票代码将从交易屏幕上消失,结束其12年的港股征程。这场耗资29.32亿港元的私有化交易,正是当下港股房地产板块集体撤退的一个缩影——从首创置业率先退市,到中国宏泰发展、五矿地产等接连跟进,曾经叱咤资本市场的房企们,正在上演一场无声的集体谢幕。

 

大悦城退市背后的三重压力

 

天眼查信息显示,大悦城地产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92年,股本300000万港元,最大股东为大悦城控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持股比例为64.18%。对于许多消费者而言,大悦城是一个熟悉的城市生活地标。无论是北京朝阳大悦城,还是上海静安大悦城,早已成为年轻人心中“吃喝玩乐购”的代名词。这些活力四射的商场,正是大悦城地产作为商业地产运营商的基石。

 

截至2025年上半年,大悦城地产已经布局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长江中游等五大城市群的核心城市及周边辐射区域,成功进驻中国内地24个城市及香港,拥有或管理32个大悦城、大悦汇和其他商业项目,同时开发部分住宅项目及酒店等。

 

大悦城地产的退市,是多重压力下的战略性撤退,远非一句“股价低迷”可以概括。

 

资本价值丧失,“上市身份”已从资产变为负担

 

根据公开数据,截至停牌前,大悦城地产的股价仅为0.37港元,相较于其2024年末每股净资产2.081港元,折让高达70.20%。这种深度破净意味着资本市场已完全否定了其账面资产价值。更关键的是,其股票流动性几近枯竭。以五矿地产为例,其在退市前12个月的日均成交量仅占总股本的0.03%,大悦城的情况也大同小异。维持上市地位需要支付高昂的审计、法律、合规等费用,当融资功能丧失、交易量惨淡时,上市平台就从融资渠道变成了纯粹的“成本中心”。私有化,是甩掉这个包袱最直接的方式。

 

摆脱“A控红筹”架构的治理困局

 

大悦城地产是其A股母公司大悦城控股的并表子公司。这种独特的“A控红筹”架构,在行业高歌猛进时问题不显,但在需要快速应对市场变化的调整期,其弊端暴露无遗。任何重大战略决策、资产处置或融资安排,都需要同时符合A股和港股的监管规则,经过双重董事会甚至股东大会的批准,决策链条长、成本高、效率低。

 

大悦城地产在公告中直言不讳:“目前的架构增加了公司治理的复杂性,并阻碍了决策效率。”私有化后,大悦城控股的持股比例将从64.18%跃升至96.13%,实现近乎全资控股,从而能够像指挥手臂一样直接、敏捷地调动大悦城地产的资源,应对市场挑战。

 

子业反哺:为母公司业绩“输血”

 

母公司大悦城控股自身正面临巨大的盈利压力。公告显示,2022年至2024年,大悦城控股连续三年亏损,累计净亏损额超过70亿元。然而,作为子公司的大悦城地产在2024年仍实现了7.79亿元的净利润。在现行会计准则下,大悦城地产作为非全资子公司,其净利润只有按持股比例计算的部分能计入母公司的“归母净利润”。私有化完成后,大悦城地产的全部利润将并入大悦城控股的报表,这无疑将为母公司扭亏为盈提供关键助力。这正解释了为何大悦城控股在公告中明确表示,交易将“增厚对大悦城地产的权益,有利于进一步提升公司归母净利润”。

 

退市潮席卷港股:行业深度调整下的必然出清

 

大悦城的退市,是行业深度调整的一个缩影。中指研究院数据显示,近几年已有30余家A股和H股上市房企退市,其中主动退市的有5家。这股浪潮背后,是房地产行业逻辑的根本性改变。

 

行业从“高杠杆、高周转、高增长”的黄金时代,转入“稳杠杆、慢周转、求利润”的深度调整期。资本市场对房企的估值模型,也从看重土地储备和销售规模,转向看重现金流和盈利能力。绝大多数房企的股价难以支撑,融资大门基本关闭。

 

被动退市者,多因债务违约、持续亏损触发了交易所的退市条款。而主动私有化退市的企业,如大悦城、五矿地产,更多是前述的“理性选择”——在丧失融资功能后,主动终止上市以降低成本、提升决策效率。

 

此轮退市潮中,不乏五矿、中粮等央企背景的房企。这表明,在行业系统性风险面前,即便是背靠强大母公司的企业,若自身商业模式无法适应新周期,同样难以在资本市场立足。它们退市后,可以更便利地获得集团内部资源支持,进行更彻底的整顿和重组,这反而是一种“体制内自救”。

 

头部房企自救之路

 

当退市成为一种选择,更多仍在市场中的房企则在苦苦探索求生之路。它们的自救策略,勾勒出行业转型的清晰方向。

 

万达的自救堪称教科书级别。其通过一系列果断举措,包括出售部分优质资产回笼巨额资金、与战投重新谈判化解对赌危机、以及将轻资产商管平台作为核心,成功从债务危机中缓过气来。万达的策略核心是“收缩战线,保住根本”,即不惜代价维持核心商业运营平台的稳定,因为这才是其未来能否翻盘的关键。

 

万科的自救之路是一场以坚守信用为基石的系统性“大手术”。其核心策略是“防守反击”:在财务上,通过严守纪律、债务优化并借助大股东深圳地铁的支持,全力维持融资渠道畅通与市场信心;在业务上,果断“断臂求生”盘活存量资产,加速向“开发、经营、服务”并重转型,持续投入物流仓储、长租公寓等虽短期难盈利,却能贡献稳定现金流的经营性业务,为未来发展寻找新增长点。这套“止血+调理+新生”的组合拳,虽伴随阵痛,却为其穿越周期奠定了基础。

 

面对行业寒冬,现金为王与业务聚焦已成为房企生存的普遍共识。绝大多数企业将一切工作的重心放在销售回款和促进现金流回正上,通过降价促销、加快竣工备案等一切可行手段,全力保交付、去库存,努力盘活手中的存量资产。与此同时,一场普遍的“瘦身运动”也在进行,许多企业选择出售与地产开发主业关联度不高的文旅、酒店等业务,以换取宝贵现金并减轻运营负担。在区域布局上,战略收缩同样明显,企业纷纷从过去全国性的盲目扩张,退回到深耕那些基本面良好、需求更具韧性的核心一二线城市,以求在不确定的市场中守住基本盘。

 

结语:退市不是终点,回归理性才是开端

 

大悦城们的退场,为一个依靠资本与土地升值的狂飙时代写下了注脚。这场席卷行业的出清浪潮,其积极意义在于“挤泡沫”与“清门户”。当渴望赚快钱的玩家离场,市场资源将向产品力更强、运营更稳健的企业集中,行业的竞争逻辑正从金融规模的较量,回归到“产品与服务的竞争”。

 

这并非一个悲情故事,而是一次残酷的市场自我修正。它警示我们,没有行业能永远膨胀,尊重规律、敬畏周期才是企业长青的基石。当潮水退去,生存下来的企业必须学会在平缓的河流中航行,专注于打造真正的好产品与服务。这或许正是房地产行业经历此番深刻洗礼后,最宝贵的遗产。(文/ 知顿 北溟)

 

本文为“知顿平台”(https://www.zdone.com)投稿文章,作者:北溟,责编:青青,转载请联系授权,并注明文章原始来源。如有疑问,请您联系我们。

0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知顿slogan
2025-11-20 13:43:17
29亿港元私有化背后:大悦城退市与房企寒冬自救启示

 

最近,香港联交所即将见证一家央企地产商的资本故事迎来终章。2025年11月27日,大悦城地产(00207.HK)的股票代码将从交易屏幕上消失,结束其12年的港股征程。这场耗资29.32亿港元的私有化交易,正是当下港股房地产板块集体撤退的一个缩影——从首创置业率先退市,到中国宏泰发展、五矿地产等接连跟进,曾经叱咤资本市场的房企们,正在上演一场无声的集体谢幕。

 

大悦城退市背后的三重压力

 

天眼查信息显示,大悦城地产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92年,股本300000万港元,最大股东为大悦城控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持股比例为64.18%。对于许多消费者而言,大悦城是一个熟悉的城市生活地标。无论是北京朝阳大悦城,还是上海静安大悦城,早已成为年轻人心中“吃喝玩乐购”的代名词。这些活力四射的商场,正是大悦城地产作为商业地产运营商的基石。

 

截至2025年上半年,大悦城地产已经布局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长江中游等五大城市群的核心城市及周边辐射区域,成功进驻中国内地24个城市及香港,拥有或管理32个大悦城、大悦汇和其他商业项目,同时开发部分住宅项目及酒店等。

 

大悦城地产的退市,是多重压力下的战略性撤退,远非一句“股价低迷”可以概括。

 

资本价值丧失,“上市身份”已从资产变为负担

 

根据公开数据,截至停牌前,大悦城地产的股价仅为0.37港元,相较于其2024年末每股净资产2.081港元,折让高达70.20%。这种深度破净意味着资本市场已完全否定了其账面资产价值。更关键的是,其股票流动性几近枯竭。以五矿地产为例,其在退市前12个月的日均成交量仅占总股本的0.03%,大悦城的情况也大同小异。维持上市地位需要支付高昂的审计、法律、合规等费用,当融资功能丧失、交易量惨淡时,上市平台就从融资渠道变成了纯粹的“成本中心”。私有化,是甩掉这个包袱最直接的方式。

 

摆脱“A控红筹”架构的治理困局

 

大悦城地产是其A股母公司大悦城控股的并表子公司。这种独特的“A控红筹”架构,在行业高歌猛进时问题不显,但在需要快速应对市场变化的调整期,其弊端暴露无遗。任何重大战略决策、资产处置或融资安排,都需要同时符合A股和港股的监管规则,经过双重董事会甚至股东大会的批准,决策链条长、成本高、效率低。

 

大悦城地产在公告中直言不讳:“目前的架构增加了公司治理的复杂性,并阻碍了决策效率。”私有化后,大悦城控股的持股比例将从64.18%跃升至96.13%,实现近乎全资控股,从而能够像指挥手臂一样直接、敏捷地调动大悦城地产的资源,应对市场挑战。

 

子业反哺:为母公司业绩“输血”

 

母公司大悦城控股自身正面临巨大的盈利压力。公告显示,2022年至2024年,大悦城控股连续三年亏损,累计净亏损额超过70亿元。然而,作为子公司的大悦城地产在2024年仍实现了7.79亿元的净利润。在现行会计准则下,大悦城地产作为非全资子公司,其净利润只有按持股比例计算的部分能计入母公司的“归母净利润”。私有化完成后,大悦城地产的全部利润将并入大悦城控股的报表,这无疑将为母公司扭亏为盈提供关键助力。这正解释了为何大悦城控股在公告中明确表示,交易将“增厚对大悦城地产的权益,有利于进一步提升公司归母净利润”。

 

退市潮席卷港股:行业深度调整下的必然出清

 

大悦城的退市,是行业深度调整的一个缩影。中指研究院数据显示,近几年已有30余家A股和H股上市房企退市,其中主动退市的有5家。这股浪潮背后,是房地产行业逻辑的根本性改变。

 

行业从“高杠杆、高周转、高增长”的黄金时代,转入“稳杠杆、慢周转、求利润”的深度调整期。资本市场对房企的估值模型,也从看重土地储备和销售规模,转向看重现金流和盈利能力。绝大多数房企的股价难以支撑,融资大门基本关闭。

 

被动退市者,多因债务违约、持续亏损触发了交易所的退市条款。而主动私有化退市的企业,如大悦城、五矿地产,更多是前述的“理性选择”——在丧失融资功能后,主动终止上市以降低成本、提升决策效率。

 

此轮退市潮中,不乏五矿、中粮等央企背景的房企。这表明,在行业系统性风险面前,即便是背靠强大母公司的企业,若自身商业模式无法适应新周期,同样难以在资本市场立足。它们退市后,可以更便利地获得集团内部资源支持,进行更彻底的整顿和重组,这反而是一种“体制内自救”。

 

头部房企自救之路

 

当退市成为一种选择,更多仍在市场中的房企则在苦苦探索求生之路。它们的自救策略,勾勒出行业转型的清晰方向。

 

万达的自救堪称教科书级别。其通过一系列果断举措,包括出售部分优质资产回笼巨额资金、与战投重新谈判化解对赌危机、以及将轻资产商管平台作为核心,成功从债务危机中缓过气来。万达的策略核心是“收缩战线,保住根本”,即不惜代价维持核心商业运营平台的稳定,因为这才是其未来能否翻盘的关键。

 

万科的自救之路是一场以坚守信用为基石的系统性“大手术”。其核心策略是“防守反击”:在财务上,通过严守纪律、债务优化并借助大股东深圳地铁的支持,全力维持融资渠道畅通与市场信心;在业务上,果断“断臂求生”盘活存量资产,加速向“开发、经营、服务”并重转型,持续投入物流仓储、长租公寓等虽短期难盈利,却能贡献稳定现金流的经营性业务,为未来发展寻找新增长点。这套“止血+调理+新生”的组合拳,虽伴随阵痛,却为其穿越周期奠定了基础。

 

面对行业寒冬,现金为王与业务聚焦已成为房企生存的普遍共识。绝大多数企业将一切工作的重心放在销售回款和促进现金流回正上,通过降价促销、加快竣工备案等一切可行手段,全力保交付、去库存,努力盘活手中的存量资产。与此同时,一场普遍的“瘦身运动”也在进行,许多企业选择出售与地产开发主业关联度不高的文旅、酒店等业务,以换取宝贵现金并减轻运营负担。在区域布局上,战略收缩同样明显,企业纷纷从过去全国性的盲目扩张,退回到深耕那些基本面良好、需求更具韧性的核心一二线城市,以求在不确定的市场中守住基本盘。

 

结语:退市不是终点,回归理性才是开端

 

大悦城们的退场,为一个依靠资本与土地升值的狂飙时代写下了注脚。这场席卷行业的出清浪潮,其积极意义在于“挤泡沫”与“清门户”。当渴望赚快钱的玩家离场,市场资源将向产品力更强、运营更稳健的企业集中,行业的竞争逻辑正从金融规模的较量,回归到“产品与服务的竞争”。

 

这并非一个悲情故事,而是一次残酷的市场自我修正。它警示我们,没有行业能永远膨胀,尊重规律、敬畏周期才是企业长青的基石。当潮水退去,生存下来的企业必须学会在平缓的河流中航行,专注于打造真正的好产品与服务。这或许正是房地产行业经历此番深刻洗礼后,最宝贵的遗产。(文/ 知顿 北溟)

 

本文作者:北溟

好文章,需要您的鼓励

知顿slogan
下一篇文章
推荐阅读